今天给各位分享辉煌传世的知识,其中也会对嘉善田歌的传承现状进行解释,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,别忘了关注本站,现在开始吧!

嘉善田歌的传承现状

1、解放前,社会对村野田歌不予重视,在以往的史书中没正式有记载嘉善田歌,也无人对这丰富的遗产搜集整理。解放后,群众文化的兴起使田歌热了起来,尤其是五十年代代初**新婚姻法的颁布,提倡婚姻自由,反对包办婚姻,这与许多田歌中所歌唱的爱情非常吻合。许多田歌流传至今的原因之一,就是歌中歌唱的曲折动人的悲欢爱情故事。田歌《五姑娘》就是其中之一,它歌颂了五姑娘与徐阿于不畏封建势和的协迫,勇敢追求婚姻自由的人生。原歌十二段,五十来句,故事却很完整,当时的剧作家顾锡东就把它改成了越剧,这是宣传新婚姻法的需要。

2、1957年上半年,一些文化工作者,当地的文化馆组织挖掘搜集嘉善田歌,并系统地编就了两辑《田歌资料》。一些老田歌手也在各种群众文艺演出时登台演唱,有的还参加省市会演并获了奖。(田歌“五姑娘”由沈少泉等人演唱,在1954年全省**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并获奖)五十年代末,老田歌已不适应社会文化生活的需要,于是,一些音乐工作者就利用老田歌的曲调稍加改编并填上新词。如产生在1959年的《黄浦太湖结成亲》, 1960年的《***像红太阳》和后来的《送粮》。是候家声先生**个尝试了新田歌的创作。文革以后,新田歌逐渐兴旺起来,1977年全省会演中新田歌《对花》、《逢春》获好评,八十年代后,《阿拉老公》、《插秧妹子》、《阿拉村里能介好》等一大批**作品先后参加省市汇演,1990年中央广播电台国际台录制一组新嘉善田歌,邀请专业演员演唱,作为与其他**、城市电台文化交流曲目。这一组歌曲全部由金梅创作。翌年由嘉善***拍摄的音乐专题片《乡韵》,先后在省、市和中央台七套中播出,影响越来越大。1996年,由嘉善县文化局、文联发起的“首届江·浙·沪毗邻地区田(山)歌大会串和研讨会在嘉善举行,上海《艺术家》选刊了研讨会**论文。2001年嘉善县文联与教育局联合举办田歌进中小学音乐课堂活动,录制了一百版新老田歌及伴奏带分发给全县中小学,为推广田歌及培养新人打下基础。同年,中央台在西塘拍摄由嘉善实验小学表演的田歌《放鸭歌》,并在七套节目播放。同年,“中国田(山)歌研讨会在嘉善举行,新田歌《南湖的菱花开了》、《牧牛呼声》等多次被专业团体演出。由于**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越来越重视,嘉善田歌也列入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。根据嘉善田歌“十二月花名·五姑娘”,历时三年之久创作的音乐剧《五姑娘》在第七届中国艺术节上又拿了文华大奖,这更使嘉善田歌的名声有了新的提升。2005年中央***音乐频道“民歌中国”栏止邀请了我县代表赴京,录像演唱嘉善田歌,并向**播放。

3、地方文化是有着它自身的沿袭惯*的,我们的音乐创作作者应该根据田歌的特点,深入现代新农村,向老田歌手学习,创作出反映现代农村生活和新农民思想感情的田歌,再过数十年,这些还不是老田歌了吗!而且,从社会存在价值的角度来看,当前的创作田歌不是凭空无中生有的,它是在原有的基础上,充入新的社会题材,是新农村生活的反映,具有时代生命力,也是农村风情的延伸,它是割不断的。因为农村的审美习惯有很长的历史根源,传统的习俗文化烙印深刻,尤其现今和谐的社会里,要顽强地表现出来,顽强地生存下去。事实证明还有许多老田歌手自发地编入一些新歌词,还在那里唱!此外,从音乐的角度看,田歌的旋律也是在发展着的,许多歌手把几种曲调溶合起来唱,唱法有独唱、轮唱、重唱等,它的音乐个*是我们这块江南水乡在人的声乐的一种特殊符号,是一种音乐图腾。这种音乐元素和风格往往是我们创作新民歌的依靠和基调。这就是我们许多**音乐家植根民间,汲其精华,扬其风情,写出辉煌传世作品的原由。音乐剧《五姑娘》是田歌的一种发展,而大量的新田歌更是当前农村文化生活的需要!

4、社会需要田歌的进一步弘扬,因为它的音乐非常难得,独具个*,有强烈的民族和地方*,是个宝贝!虽然,昔日的劳动环境已经消失了,现代人的审美倾向也会今非昔比了。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它的文化优势,加入新的社会内容,保留它的文化特色,改变它的节奏形式,使之适合当代人的审美情趣!因为对当地的亲和力还在,亲切感还在。

OK,关于辉煌传世和嘉善田歌的传承现状的内容到此结束了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